肌肉減少癥(簡稱“肌少癥”)是老年人中常見的骨骼肌疾病,60歲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為10%~27%。據預測,到2050年,全球大約有20億人患上肌肉減少癥。
然而,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逆轉或改變肌少癥的進展。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類固醇,通過增加腸道對鈣和磷酸鹽的吸收來調節骨骼健康。有研究證據
表明,維生素D直接影響肌肉代謝,可能具有防治衰老過程中肌無力發生的作用。
25-羥維生素D[25(OH)D]是血液中維生素D的主要循環形式,穩定性好,是公認的評價人體維生素D營養狀況的可靠指標。2023年《維生素D營養狀況評價及
改善專家共識》指出,人體正常血清25(OH)D水平≥20 ng/mL。而世界上大約有30%人口的血清25(OH)D水平處于10 ng/mL~20 ng/mL范圍之內(即亞理想水
平),那么其與肌少癥的風險有何關聯?
近期發表于JAMA Network Open的一項研究對此進行了評估,研究結果顯示,25(OH)D亞理想水平與肌少癥風險之間存在非線性關聯。此外,25(OH)D水平
存在明顯閾值(即20 ng/mL),高于該閾值,其水平與肌少癥無顯著相關性。
這項全基因組遺傳關聯研究在2022年8月~2023年2月進行,納入英國生物樣本庫(2006年~2010年)共295489例無血緣關系、具有完整血清25(OH)D水平、
肌少癥診斷和相關協變量信息的受試者,采用非線性和標準孟德爾隨機化(MR)分析來評估血清25(OH)D水平與肌少癥風險的關系。受試者平均年齡為56.3歲,
139216例(52.9%)為女性。研究主要結局為肌少癥,研究次要結局包括肌少癥的3個指標,即握力、闌尾瘦體重指數和步態速度。
經多變量因素校正后,血清25(OH)D水平低于20 ng/mL與肌少癥各個指標呈負相關。與血清25(OH)D水平為20.0 ng/mL~29.9 ng/mL相比,最低25(OH)D
水平(即(風險比[OR],1.52;95% CI,1.09~2.13;P=0.01)、步態速度緩慢(OR,1.32;95% CI,1.24~1.40;P、握力水平較低(β=-0.51;95% CI,
-0.61~-0.41;P以及闌尾瘦體重指數水平較低(β=-0.012;95% CI,-0.013~-0.011;P相關。血清25(OH)D水平為10 ng/mL~19.9 ng/mL時,3個肌少癥
指標的結果相似。血清25(OH)D水平與各肌少癥指標之間存在L型劑量-反應相關性。
在分層MR分析中,結果僅支持在最低25(OH)D水平類別中,25(OH)D水平與肌少癥相關(OR,1.01;95% CI,1.00~1.02;P=0.03)。研究者在血清
25(OH)D水平最低或亞理想的個體中也觀察到相似的模式。
非線性MR分析顯示,血清25(OH)D水平與肌少癥風險之間存在L型關聯(非線性P=0.02)。當血清25(OH)D水平低于20 ng/mL時,肌少癥的OR值隨著
25(OH)D水平的增加而急劇下降。當25(OH)D水平大于20 ng/mL時,這種關聯消失,表明25(OH)D水平在20 ng/mL附近有一個明顯的閾值。
血清25(OH)D水平為10 ng/mL vs. 20 ng/mL時,肌少癥的OR為1.74(95% CI,1.17~2.59)。血清25(OH)D水平越高,肌少癥的患病風險似乎進一步降低。
例如,血清25(OH)D水平為30 ng/mL vs. 20 ng/mL時,肌少癥的OR為0.89(95% CI,0.82~0.97)。
研究者觀察到血清25(OH)D水平與握力(非線性P=0.004)和闌尾瘦體重指數(非線性P=0.004)呈反向L形相關。當血清25(OH)D水平低于20 ng/mL時,
隨著血清25(OH)D水平的升高,握力和闌尾瘦體重指數水平逐漸增加。然后,這種關聯趨于穩定,表明在20 ng/mL附近存在閾值效應(研究因素在一定范圍內對結
果變量無影響,超過某一閾值后,作用大小和/或方向可發生變化)。當評估血清25(OH)D水平與步態速度緩慢風險之間的相關性時,研究者也觀察到相似的模式
(非線性P
總的來說,研究結果支持25(OH)D亞理想水平(10 ng/mL~20 ng/mL)與肌少癥風險之間存在非線性關聯。論文指出,還需要在25(OH)D水平不理想的受
試者中進行隨機臨床試驗來驗證潛在的因果關系。